|
賢妻良母26年如一日照顧癱瘓丈夫李紅英,女,漢族,群眾,1970年9月出生,威遠縣小河鎮三羊村2組村民。 一名普通的農村婦女李紅英,她26年如一日地守護在癱瘓丈夫黃安輝身邊,為照顧癱瘓丈夫,“大字不識幾個”的她帶著丈夫四處求醫,自己熬成了“半個醫生”。丈夫癱瘓時女兒才1歲,她不僅要扛起家庭重任,照顧著丈夫和女兒,還要為一家人的生計操勞,經常感覺自己“站著都能睡著”的李紅英硬是省吃儉用送女兒讀完了大學。李紅英的故事感動了很多人,每每提起她,人們都會交口稱贊她是賢妻良母的典范,而當她遇到困難時,大家也都會自愿慷慨解囊,伸出援手。 為照顧癱瘓丈夫 “大字不識”的她成了“半個醫生” 記者穿過位于街道底樓的一個小茶館,來到了李紅英租住的房屋。這處居所不足25平方米,一張床加上衣物以及隨處可見的藥瓶,就占滿了整間屋子,因此做飯的地方只好設置在后門外。 進入冬天,抵抗力本就不如常人的黃安輝容易感冒,因此只能長期待在房間里。趁著當天天氣晴朗,李紅英將丈夫推到屋外透氣,也就在此時夫妻倆開始向記者回憶起過往的經歷。 1991年,經媒人介紹,21歲的李紅英與威遠縣小河鎮三羊村的黃安輝相識,并于年底結婚,次年生育一女,成家后,黃安輝在當地一家煤礦務工,李紅英則在家務農并照顧著年幼的女兒。 “那個時候每天最快樂的事就是每天從礦里出來后回家吃一口她做的飯菜,聽一聽女兒的哭聲”,黃安輝如是說道。這一切原本看起來十分美好,一切都在朝著既定且幸福的方向發展,“男耕女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也著實讓你我羨慕。 然而1994年10月25日,黃安輝所在的煤礦發生安全事故,垮塌的支架直接砸中了他,雖經醫院搶救后保住了性命,但仍造成下半身癱瘓,再也無法站立。 絕望和無助撞向了失去主心骨的李紅英,一邊是癱瘓在床的丈夫,一邊是剛能走路的女兒。生活的重擔全壓在了這個才24歲的女人身上。但年輕的李紅英沒有向命運低頭,更沒有選擇逃避而一走了之。 出院后,李紅英在鎮上租了房子,一邊照顧臥床的丈夫,一邊照顧才1歲多的女兒。年紀輕輕,就遭受如此打擊,李紅英并沒有抱怨退縮,而是毫不猶豫一肩扛起生活重擔,這一扛便是26年。其間,體重不足90斤的李紅英堅持每天為140來斤的丈夫洗澡擦身子,晚上睡覺時每兩個小時為他翻身一次,因為要照顧丈夫,除了外出求醫,這26年來,李紅英都沒離開過小河鎮一次。 自癱瘓后,黃安輝的身體抵抗力就變得很差,極易生病,每次他一生病,李紅英就會帶著他四處求醫。李紅英說,自己文化不高,大字不識幾個,但因為丈夫疾病纏身,吃了很多種藥,所以到如今她都快成“半個醫生”了,光是能叫出名字的藥物就近百種,甚至連偏方都掌握了十多種。一次,黃安輝在當地一家診所打點滴治療腸胃病,中途發生嘔吐發抖,李紅英立即意識到是有藥物產生了副作用,拿到配藥單子后,她憑借經驗,很快就找出了引發不良反應的藥物,連診所的醫生都為之感嘆。 干群伸援手,政策來幫扶 給了她克服困難的勇氣 由于無法站立,黃安輝想要去哪里,都只能依靠一輛改造后的老舊三輪車。不過,最困擾他的并不是行動不便,而是隨之而來的各種疾病。 黃安輝告訴記者,早在當年住院時,他便患上了褥瘡,李紅英帶著他跑了許多醫院,每次治療費少則四五千、多則三四萬,可積蓄花光了,褥瘡卻一直沒有痊愈。由于當年獲得事故賠償,受傷前期,李紅英還能帶著他到大一點的醫院住院治療,但積蓄沒了之后,他每一次生病,李紅英都只能四處湊錢帶他進醫院。 2019年夏天,黃安輝的褥瘡復發,而且病情嚴重急需動手術,高達3萬元的治療費用讓李紅英慌了神。好在村里干部得知消息后,為其發動了捐款,在三羊村和小河鎮街道共湊了近1萬元,李紅英的兄弟姐妹又一起湊了2萬元。有了這些錢,黃安輝才成功完成了手術,病情得到控制。 李紅英說,其實這些年來,街坊鄰居、鄉里鄉親沒少幫助自己,每當她有了困難,他們都主動來關懷,出錢又出力,在平常生活中,鄰居們知道她家伙食開得不好,還會經常端一些好吃的菜來。 癱瘓后,黃安輝被納入了低保戶,加上殘疾補貼,每月能領到400余元,李紅英說,如果不生其他的病,這些補貼剛好夠丈夫日常的醫療開銷。 2014年,一家人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因為老家的房子已經倒塌,村里就利用扶貧項目為其在小河鎮的邊緣修建了一座新房,李紅英只出了3000元,剩下的由國家補貼一部分,村里再想辦法解決了一部分。 李紅英在小河鎮附近并沒有土地,是當地的一位居民主動讓出了自己的一塊宅基地,讓其在自家的房屋旁修建了新房。 大家的關懷,李紅英一直記在心里,提起這段時,她忍不住抹起了眼淚:“雖然遇到很多困難,但是每一次都很多人關心我,給了我克服困難的勇氣! 竭盡全力走出逆境 她成了村民稱道的典范 李紅英不僅要照顧癱瘓的丈夫,還要養育女兒。每一次女兒需要交學費時,她就會通宵失眠。 為了供女兒讀書,李紅英省吃儉用,兩年難買一次新衣服,每次都挑最便宜的買。同時,她還得想盡辦法賺錢,丈夫癱瘓后的第二年,她就在鎮上開了一家小賣部,但是生意不好,一年后就倒閉了,第二年她又開了一家小茶館并營業至今。 茶館的收益并不高,扣除成本和租金,平日里,每天的收入只有30元左右,但這對于李紅英來說足以補貼家用。一有機會,李紅英還會到鄉下挖中藥材和采茶葉賣錢。 女兒考上大學之后費用增加,家里卻依舊一貧如洗。不過李紅英沒有讓女兒輟學,而是去貸款,再找親人朋友借錢,堅持讓女兒上完了大學。 26年來,李紅英一邊照顧著丈夫和女兒,一邊為生計操勞,經常感覺自己“站著都能睡著”,但她卻說,這么多年來,雖然常常感到累,但早已習慣了,如今最害怕的就是自己不慎患病,“如果我倒下了,那這個家也就垮了”。 好在相比以前,現在的生活輕松多了。李紅英說,女兒已經畢業參加工作,為自己分擔了許多家庭壓力,國家的政策也越來越好,對她家的關懷照顧也越來越多,所以她和丈夫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 “親眼看著她吃了這么多苦,我又幫不上忙,感覺心里很難受!碧崞鹌拮,黃安輝一直哽咽,情緒也有些激動。他說,自己一直疾病纏身,用藥不斷,很多次都感覺不行了,是妻子的不懈努力讓自己又“撿回一條命”,“我不曉得如何感謝她,只能祈禱她在今后的日子里能過得輕松一點! 26年來,也曾有人要給李紅英說媒,勸她放棄,可是她卻賭上了自己的青春。是什么讓她堅持了26年?她說是責任。 李紅英的事跡在當地早已是口耳相傳,人們提起她時,也總是豎起大拇指稱贊她勤勞能干、重情重義。鎮上的居民李崇倫對記者說,李紅英是賢妻良母的典范,在災難困苦前她展現了極大的勇氣,不僅感動了身邊的人,也激勵著更多的人去勇于面對困境。 好人寄語: “雖然遇到很多困難,但是每一次都很多人關心我,給了我克服困難的勇氣! 道德點評: 她是賢妻良母的典范,26年如一日照顧癱瘓丈夫。在災難困苦前她展現了極大的勇氣,不僅感動了身邊的人,也激勵著更多的人去勇于面對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