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威集團工業研學旅行營地。 威遠縣委宣傳部供圖
王維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宇
老舊的發電廠房、電力科普館、手搖發電機、單車發電機……6月以來,位于威遠縣連界鎮的川威集團工業研學旅行營地,迎來了一批又一批學生開展研學之旅。開營至今,營地已經接納了1萬余名學生參觀和體驗。
從“重”到“輕”
威遠刮起“研學風”
沿著斑駁的圍墻走進營地,高聳的煙囪和冷凝塔下,改造后的廠區更顯厚重的工業感。
在營地的核心區域——發電廠,大門右側寫著“小V研學 余熱發電廠”。之所以叫作余熱發電廠,川威集團工業研學旅行營地服務經理袁洛瓊介紹,這個發電廠于上世紀70年代建成,是一家利用高爐余熱發電的工廠。去年1月,余熱發電廠全面停產后,川威集團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探索“工業+研學旅行”新模式,“川威向以‘自然、生態、文化’為核心的文旅產業轉型,結合原有設備對老電廠進行改造,打造出具有工業氛圍的工業研學營地,全面盤活公司存量資產!边@成為內江推動研學實踐教育的破題之作,也是目前川內最大規模的鋼鐵工業研學營地。
營地中坐落著三座老舊發電廠房,其中一座已完成改造,成為研學營地一期的核心區域。廠房一樓是營地的電力科普館,在保留原有水氣管道、送風機、給水泵等設備的基礎上,因地制宜打造了展示長廊,通過圖文、視頻等方式展示發電史的演變,激發學生興趣。
營地外數公里,威遠穹窿植物園5月下旬正式開園,叢林露營、風中滑草等項目搭建起“第二課堂”,讓孩子在“玩”與“游”中增長見識。
“工業+文旅”
推進新型工業化轉型發展
余熱發電廠的變身,只是威遠探路“工業+文旅”跨界融合的一個縮影。推進新型工業化轉型發展,當地正著力將工業優勢轉化為文旅資源、工業遺產蛻變為文旅新地標。
位于威遠縣山王鎮的威遠煤礦工業遺址景區,距縣城約22公里。景區保留了威遠煤礦曾經的遺址和遺跡,包括威遠煤礦陳列館、工業文化廣場、辦公樓、機修廣場、職工俱樂部等,被稱為“威煤記憶”。
“在威遠煤礦陳列館里,平臺印刷機和全開切紙機是印刷室用的,威遠煤礦的各種文件資料和自辦報紙都是由印刷室自行印刷!币晃恢v解員指著銹跡斑斑的印刷機和切紙機介紹,這些珍貴文物從側面印證了上世紀威遠煤礦的興盛。
除了擦亮塵封的工業遺產,創新“工業+文旅”模式,推動文旅產業發展外,威遠縣還積極整合紅色基地、穹窿地貌和特色農業資源優勢,注重提升研學旅行品質。緊扣穹窿旅游主題、全域旅游主線,寫好“山水情、森呼吸、漫運動”三篇文章,推動文化旅游事業高質量發展。
此外,被譽為工業“活化石”的威遠煤礦工業遺址、反映新中國石油大會戰的“紅村”遺址、展現百年鋼鐵工業文化的川威集團工業研學旅行營地等文旅項目,都將以新的面貌呈現。